当物流专业的课桌上第一次摆上PS软件教程时,我从未想过,那段与上海市 “星光计划”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交织的时光,会成为穿透专业边界的璀璨星光。因为在校内迎新晚会背景视频创作中担任主要负责人,彭壮壮老师突然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参加第十一届 “星光计划” 的AIGC项目。而那时的我,对“PS”和“AI”还只是略知一二,仅闻其名而已。
记得寒假前刚开始集训的时候,彭老师特意为我这个 “物流生” 制定了专属的训练方案。他指着我制作的校园物流纪录片说:“你看这些货运车辆的行驶轨迹,其实和海报的视觉动线是一个原理。” 从那天起,我的训练本上开始出现奇特的混搭:左边记着 “包装设计的黄金比例”,右边画着仓库货架的排列示意图;PS 图层里的文字排版,常常参照着物流单据的信息层级来规划。同组的设计专业伙伴笑我是 “用供应链思维做设计”,彭老师却总在我画不出草图时,翻出他拍的港口集装箱照片,说:“你看这些箱子堆叠的节奏感,就是最好的构图灵感。”
4月,赛项传来变更的消息。原本我们准备的平面设计技术赛项突然调整为产品海报制作,而具体的命题思路直到赛前二十天才公布 ——“国风挎包”。这个兼具专业深度和设计美感的主题,让我在拿到题目的当晚就对着空白画布发呆凌晨。“试试把物流数据变成视觉元素。” 彭老师发来一张他用 Excel 生成的配送量折线图,“你看这起伏的曲线,能不能做成海报的背景纹理?” 从那天起,我的设计稿里开始出现奇妙的融合:我用智能分拣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做构图引导线,把集装箱的标准尺寸换算成海报边距,甚至将货物扫码时的激光束抽象成画面的光影焦点。有次为了设计一个物流枢纽的图标,我对着学校实训室的传送带画了整整十版草图,彭老师看着满桌废纸只说了一句:“物流讲究精准,设计也是,你缺的不是技巧,是把专业吃透的耐心。”
比赛当天的抽签过程,像是一场心跳加速的物流调度。当抽到倒数第二个演讲序号时,候场时的每一秒等待仿佛都像被拉长的货运时间轴。看着前面选手流畅地展示着炫目的设计特效,我反复在心里演练讲解词。站上讲台的瞬间,聚光灯下的海报突然有了新的意义。我指着右方的产品图说:“这不是普通产品,其中的每个设计元素都能链接到对应的物流专业数据。” 当评委们放大海报中用叉车作业轨迹构成的装饰纹样时,我突然懂了彭老师说的 “跨界的本质是融合”。
现在回想起三个多月的集训,最让我难忘的不是比赛时的紧张瞬间,而是一次深夜改稿的经历。那天,彭老师带着我去学校物流实训室 “找灵感”。他让我盯着分拣机器人的运作轨迹足足看了半小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设计和物流一样,都是把混乱的元素梳理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有人说职业技能大赛是一场竞技,但对我这名跨界的物流生来说,它更像是照亮可能性的一束星光。当彭老师在赛后复盘拿出我最初的设计草稿和最终作品进行对比时,我才发现,从视频制作到海报设计的跨越,从物流知识到视觉语言的转化,早已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专业的边界。就像物流里没有固定的最优路线,技能的成长也从不应被专业标签定义 。只要像赶路人般执着向前,时光终会让每一份努力在属于自己的坐标系里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