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光大赛”备赛征途上,不仅仅只有紧张和焦虑的氛围围绕着我们,同时也有一束跳脱灵动的阳光,穿透了训练室里的沉闷,杨丽娜老师将“师生”二字升腾为一种朋友般温暖而自在的默契。她爽朗的笑声与真诚的分享,为这段本该枯燥的时光镀上了格外明亮的色彩。
杨老师身上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瞬间就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课堂上,她从不端坐讲台之上,而是常与我们围坐一圈,像朋友般畅谈。对繁重的题目报以一句夸张的“天呐,这题也太‘凶残’了吧!”的吐槽,瞬间引来我们会心的哄笑。训练间隙,她也总是如同有一个万能口袋一般,总能变出能够缓解我们焦虑的零食,在“快尝尝这个”的热情招呼中,原本因苦思而紧绷的脸庞瞬间松弛。那份恰到好处的分享,并非刻意的关怀,更像是朋友间自然的“投喂”,在氤氲的氛围中,我们分享趣事,交流心得,训练室的空气里弥漫着恰到好处的轻松与愉悦,学习的压力在谈笑间悄然释放。
然而,当我们思路受阻,陷入写作的瓶颈时,杨老师又能瞬间切换角色,展现出她作为师者的敏锐与智慧。她绝不会用高深的理论或刻板的要求施加压力,而是轻巧地蹲在你身旁,抛出几个看似随性却直击要害的问题,她语调轻快,眼神却带着洞悉的鼓励,如同在迷蒙的窗上为我们推开一扇新的视窗。那些灵光乍现的“啊哈!”时刻,常在她这样不经意的点拨后骤然降临。在她营造的轻松氛围里,思维的困局反而成了师生共同破解的趣味谜题。
杨老师本身,就是对我们一种无声的教导:原来学习不必正襟危坐,良师亦可是挚友。她以朋友般的坦率消融了我们对权威的距离感,又以师者的智慧,在谈笑风生间悄然拓宽了我们的思维疆域。这份在专业指导中自然流淌的亲切与活泼,让汲取知识的过程变成了一场愉悦的同行。这份于恰当松弛中蕴藏的力量,是她赠予我们,比赛事荣誉本身更为珍贵的礼物——它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成长,可以发生在阳光般明亮而无拘的笑声里。那些我们和她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笑声、思维碰撞的火花、以及共享零食的温暖片段,早已深深镌刻在我关于“星光大赛”的记忆里,成为最明媚、最珍贵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