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上海市 “星光计划” 第十一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生组“汽车技术”项目在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开赛。来自奉贤中专的3名学生选手代表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入最后的角逐。他们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坚韧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必胜自信,展现了我校汽修专业的实力和风采。
备赛:团队协作,打磨技艺
回顾为期半年的备赛与竞技之旅,不仅磨砺了学生选手意志、技艺与匠心,更收获了责任、规范和经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下可迁移的岗位适应力、问题解决力和持续学习力。这些收获,正是我校中职教育“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育人理念的生动注脚,必将为他们未来奠定专业厚度与职业温度的成长基石。
备赛初期,面对发动机拆装、电气系统故障诊断、汽车维护保养等复杂竞赛模块,参赛选手们坦言 “压力巨大”。一年级选手任桢回忆道:“第一次拆装发动机时,在学长的指导下,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完成,过程中失误不断。” 但团队的力量成为突破困境的关键 —— 两位学长组成 “帮扶小组”,白天分工训练,夜晚复盘总结;指导教师李晔辉等全程陪伴,从理论知识梳理到实操细节纠正,在实训室指导选手优化流程,搞得很晚。
二年级选手朱宇轩通过 “目标拆解法” 化解焦虑,他“把‘掌握核心知识’细化成‘每天学会一章节’,将大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小任务,逐渐找到了节奏”。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选手们的操作时长从最初的 “超标” 逐步逼近比赛标准,理论知识储备也从 零散”走向 系统,甚至深入钻研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
赛场:沉着应战,突破自我
比赛当日,高压环境成为选手们的 “试金石”。朱宇轩回忆候场时的紧张:“检录处的倒计时、空调的冷风与掌心的冷汗交织,走进赛场的每一步都像鼓点敲击耳膜。” 但当投入比赛后,平日里无数次重复的训练则化作了肌肉记忆 。
“赛场如镜,既照见优势,也映出不足。” 学生选手施雯钰在赛后总结中提到,与各地选手的同台竞技,让他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看到了行业发展的迅猛和方向,也更加坚定了 她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的职业追求。
选手任桢在熟练度方面,与两位学长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凭借积极的心态和参赛学习的目的,在激烈的氛围中顺利地完成了比赛。
比赛中,三位选手都做到了沉着冷静、自信有序。在“发动机拆装”中认真识读工单,节约了时间,避免了“踩坑”;在“发动机管理系统排故”环节,严格按赛前制定的“先简后繁,先易后难,逻辑缜密、结果验证”的策略,基本排除了主要故障,保证了最难模块比赛成绩的落地;在“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模块,始终秉承“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原则,干净利落、分秒必争地完成每一步操作,“快—快—快—”成为顺利完成全部操作的秘笈。
感悟:星光引路,匠心筑梦
比赛结束了。回头看,对参赛选手而言,比赛的意义早已超越名次。任桢在回顾实训室的机油味与工具时感慨:“在这里挥洒的汗水,都是‘工匠精神’的注脚”。 施雯钰则将比赛视为 “职业前路的灯塔”,他说:“精湛技艺是责任,更是使命,我们要做追光者,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朱宇轩的成长更具代表性 ——从 “焦虑到想放弃” 到 “40 分钟精准完成拆装”,他用坚持印证了 “每一次钻研都是进步的阶梯”。
指导老师李晔辉表示:“比赛不仅是技能的较量,更是育人成果的展示。选手们在压力中突破自我,在协作中学会担当,这正是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的生动体现”。
李老师说,本届星光大赛“汽车技术”赛项采取与世赛接轨的办法,对比赛内容、规范都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单靠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对带教老师和选手都是一次挑战。另外,本届比赛新增了“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模块,这原本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比赛内容,这个变化充分说明随着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已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定义和区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维修界限,二者融合才是未来汽修专业的方向,也是下一步我们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