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接下来我将会被幸运地抽中参加计算机操作赛项。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开心和迷茫在我的脑海里打架。
备战计算机操作赛项的过程,像是一场在代码与逻辑交织的迷宫中寻找出口的旅程。从最初对复杂算法的茫然无措,到逐渐在训练中构建解题路,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夯实了专业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在高压与挑战中突破自我。
备赛初期,我曾陷入“盲目做题”的误区,认为做的题越多,能力提升越快。但很快发现,缺乏理论支撑的刷题如同搭建没有地基的高楼——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会手足无措。意识到问题后,我开始系统梳理计算机基础理论,从数据结构的底层逻辑到算法设计的核心思想,每一个知识点都结合具体案例拆解。
训练结束后,紧张的情绪逐渐平复,我开始复盘那段日子里自己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思路短板,是算法效率不高,还是逻辑漏洞。
备赛并非孤军奋战。我与同学组成三人小组,老师和我们经常会“解题讨论”:每人挑选一道题目做完分享思路,其他人提出别的做法或更快的快捷键。这种思维碰撞常带来意外收获——比如在解决回答简答题时,我最初只想到用2种方法解答,而学长提出的解题思路虽复杂度更高,但回答的却更加全面。
此外,我们会分工整理不同领域的智能机械:有人负责智能家具,有人负责智能农场,有人负责智能工厂,这样的协作方式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效率,小组当中还可以分享找到的素材,还可以讨论制作过程,查漏补缺。
备赛中难免遇到瓶颈期:连续几周刷题正确率下降,或是在模拟赛中频频失误。记得有一次做模拟题,我因一道基础表格题卡了一个小时,讨论后发现只需要结合其他办公软件就能简单地制作出来,挫败感几乎让我想放弃训练。但冷静后,我意识到:备赛的本质不是“不犯错”,而是“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最优解。”
调整心态的关键在于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休息一下。这种“小步快跑”的方式,让我既能保持前进动力,又避免了因目标遥远而产生的焦虑。
备赛计算机竞赛的日子,键盘敲击声与草稿纸上的涂画是最熟悉的背景音。但这段经历馈赠给我的,远不止是代码能力的提升——它让我学会用逻辑拆解复杂问题,用耐心应对未知挑战,用协作弥补思维盲区。正如一道难题的解决往往始于对细节的洞察,人生的突破也常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未来无论从事技术开发还是其他领域,这段在代码世界里披荆斩棘的经历,都将成为我面对挑战时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