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星光大赛的舞台上,一群怀揣烹饪梦想的中职学子正用汗水书写青春答卷。其中,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烹饪专业22中烹班的刘丹丹同学,以“双刀”挑战食品雕刻与冷拼项目,用匠心与毅力解锁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成长密码。
清晨6点的实训光影:雕刻台上的“时间管理大师”
清晨6点,当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烹饪实训中心的灯光已准时亮起。案板上,青萝卜、胡萝卜、心里美萝卜被切成均匀的圆柱体,20余把雕刻刀按照“直刀、推刀、戳刀”的使用频率依次排列。刘丹丹正屏住呼吸,用戳刀为一朵胡萝卜雕成的荷花修饰花瓣纹理,刀尖划过处,薄如蝉翼的花瓣边缘泛起半透明的光泽。
“这朵荷花的层次感需要12层花瓣叠加,每层角度偏差不能超过5度。”她一边调整雕刻角度,一边介绍道。作为团队核心,她主导的组合雕作品《荷韵》采用“模块化协作”模式:主体仙鹤与牡丹由她亲自操刀,叶子、浪花等配件分配给队友完成,最终通过食品级胶水进行立体拼接。“单人完成需3个小时,团队协作压缩至1个半小时,这是我们反复演练20次后的最优方案。”
指导老师周延河夸赞道:“丹丹的刀法兼具速度与精度,20分钟能完成别人40分钟的雕刻量,更难得的是她能精准分配团队任务,这正是大赛需要的复合型能力。”
175分钟的赛场博弈:冷拼与雕刻的双线作战
此次比赛,刘丹丹必须在175分钟内完成“组合雕+冷拼”的双重挑战。冷拼项目中,她要独立完成三文鱼、酱牛肉等食材的刀工处理、色彩搭配与摆盘设计,而组合雕则需要与队友配合完成主题创作。
“冷拼的关键在刀工标准化。” 刘丹丹展示着赛前训练的“秘密武器”——厚度精确到2毫米的切丝模具,“酱牛肉要切成5厘米长的薄片,每片误差不超过0.3毫米,这样摆盘时才能呈现整齐的波浪纹。”说到团队协作,她翻开训练日志:“上周模拟赛中,我用15分钟帮队友完成4片萝卜叶雕刻,这要求我必须对每个配件的雕刻时间形成肌肉记忆。”
谈及抽签确定的29号下午场比赛,她的语气中透着从容:“我们已按照比赛时段调整生物钟,下午2点到5点正是专注力最集中的时段。冷拼的围边设计、组合雕的灯光折射效果,这些细节都经过5次以上的实战演练。”
从灵感火花到立体呈现:非遗元素的现代转译
在作品《荷韵》的设计手稿上,传统水墨画中的荷叶卷边、仙鹤展翅等元素被转化为雕刻语言。刘丹丹指着草图解释:“荷花用胡萝卜的橘色表现盛放姿态,荷叶选用青萝卜的天然绿色,仙鹤的羽毛纹理则借鉴了顾绣的‘散套针法’。”最巧妙的是组合雕顶部的卷轴设计,她用心里美萝卜雕出“荷韵”二字,字体结构参考了汉隶的蚕头燕尾。
“我们尝试过3种字体,最终选定汉隶,因为其庄重感与荷花的清雅更契合。”她拿出练习用的废料,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不同字体的试验痕迹,“刻坏第17个卷轴时,突然领悟到运刀要像写毛笔字一样‘逆锋起笔’,这个发现让雕刻效率提升了40%。”
职教土壤里的匠心生长:从“新手”到“标杆”的蜕变轨迹
回顾备赛历程,刘丹丹坦言曾经历“瓶颈期”:最初雕刻的仙鹤翅膀总是断裂,冷拼色彩搭配被点评为“缺乏层次”。为此,她每天加练2小时基本功,用胡萝卜练习“悬腕运刀”,在餐巾纸上设计100种冷拼配色方案。
“有次凌晨3点,她打电话问我‘心里美萝卜雕花氧化变色怎么办’,后来我们尝试了盐水浸泡、白醋保鲜等5种方法,最终确定用柠檬汁喷雾锁色。”指导老师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刘丹丹不同阶段的作品对比——从早期歪扭的花瓣,到如今羽翼分明的仙鹤,300余张照片记录着匠人的成长轨迹。
星光背后的时代注脚:技能成才的多元可能
当被问及参赛意义,刘丹丹的目光投向实训中心墙上的标语:“让每个技能人才都闪闪发光”。她分享了一个细节:在社区志愿活动中,她用雕刻技能为孤寡老人制作寿桃拼盘,“一位奶奶说‘这比真的还好看’,那一刻突然明白,我们手中的刻刀不仅是工具,更是传递温暖的媒介。”
如今,像刘丹丹这样的中职学子正迎来职业发展的“高光时刻”:上海市星光大赛不仅是展示技能的竞技场,更为优秀选手打通了升学、就业的绿色通道。
暮色四合,实训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刘丹丹在日志本上写下今日总结:“仙鹤颈部弧度需再调整2度,冷拼酱汁浓稠度需减少5%水分。”窗外,校园主干道的灯箱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标语在夜色中格外醒目——这是属于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星光之路,每一道刻痕都在雕刻未来,每一次拼接都在构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