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匠心烹出青春味
——访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者赵亚澜
5月20日,在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崭新的烹饪实训室里,我们见到了正在练习雕花的赵亚澜。这位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2021级的学生,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式烹饪赛项中斩获二等奖,如今他已顺利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
初识烹饪:从懵懂到热爱
回忆起三年前刚进入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时的情景,赵亚澜坦言自己当时对烹饪专业并没有太多了解。"最初选择这个专业,纯粹是觉得能学一门手艺。"但很快,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发现了烹饪艺术的魅力。
"第一次完整做出一道松鼠桂鱼时,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赵亚澜说,正是这种成就感让他下定决心要在烹饪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二年级时,在班主任李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为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准备。
回校分享:薪火相传的感动
今年3月,赵亚澜收到母校邀请,为备战新一届大赛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站在曾经训练过的实训室里,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精心准备了PPT,不仅分享比赛技巧,更讲述了自己从挫折中成长的心路历程。
"有学妹问我比赛紧张怎么办,我告诉她:'把评委当成最懂吃的客人,你要做的就是呈现最好的作品。'"赵亚澜说,这次分享让他体会到传承的意义。分享会后,不少学弟学妹加了他的微信,现在他还经常收到他们请教问题的消息。
备战大赛:汗水铸就的成长
谈起备赛过程,赵亚澜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每天清晨6点到实训室,晚上10点才离开,这样的训练强度持续了近半年。"最困难的是刀工训练,为了练好蓑衣黄瓜,我切了不下3000根黄瓜。"
指导老师为他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周一、三、五练习热菜,周二、四练习冷拼,周末则进行综合模拟。"记得有一次练习做鸡丝,因为火候没掌握好,连续失败了十几次。"赵亚澜笑着说,"当时真的很沮丧,但老师告诉我,失败是成功最好的老师。"
赛场风云:压力下的绽放
2023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场,赵亚澜依然记得当时的紧张。"比赛前夜几乎没睡着,脑子里一直在过流程。"但真正开始比赛后,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让他逐渐进入状态。"最惊险的是在制作文思豆腐时,发现准备的豆腐质地和平时练习的不太一样。"面对突发状况,赵亚澜临危不乱,及时调整了刀法和力度,最终完成了这道考验刀工的经典菜品。
当得知自己获得二等奖时,赵亚澜第一时间给指导老师打了电话。"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动情地说。
展望未来:传承与创新
如今,已在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新学业的赵亚澜,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希望能把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餐饮理念相结合。"他正在学习分子料理等新技术,并尝试将其融入中式烹饪中。"比赛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赵亚澜说,他最大的梦想是将来能开一家融合传统与创新的餐厅,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同时,他也希望能继续回母校分享,帮助更多学弟学妹成长。
采访结束时,赵亚澜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训练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道菜品的要点和心得。"这些笔记我会一直保存,它们记录着我的成长历程。"他说,烹饪这条路虽然辛苦,但看到食客满意的笑容,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正如他在分享会上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只要保持热爱,坚持练习,你们一定能在比赛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从一名普通中职生到全国大赛获奖者,再到回校分享的榜样学长,赵亚澜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不仅培养技能,更传承匠心。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正是职业教育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