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第十一届星光计划“汉语应用能力”项目的带赛教师,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马振元老师始终记得初见竞赛方案时的忐忑与期待。5月20日,他接受采访时说,听说模块的“复述录音”、读写模块的“应用文写作”、综合模块的“即席发言”,难度都很大,如同三座险峰横亘眼前。他说他的使命是带领学生用语言之刃劈开荆棘,在赛场上绽放光芒。
听说模块:在新闻的浪潮中锤炼速记之剑
初见听说模块真题时,一段关于“文创雪糕”的新闻播报录音让马老师心头一紧——语速快、专业术语多,学生需在听后复述核心观点并回答主观创新题。他带领学生立即启动“魔鬼训练”:每天早晨,教室回荡着新闻联播、纪录片的录音,学生手持速记本,用符号、缩写捕捉关键词。他要求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信息”,更要求“像雕琢艺术品般输出语言”。
模拟训练中,一位学生在复述“元宇宙社交风险”时,将“虚拟身份滥用”误记为“虚拟身份共享”。马老师当即暂停训练,播放原录音三遍,要求学生逐句对比转写文本与原音频的语调、重音差异,并引导他总结新闻播报中“重音即重点”的规律。此后,他们增设“新闻评论精读”环节,让学生边听边标注重音、停顿,甚至模仿播音员的语气复述。渐渐地,学生们的速记本上不再只有零散词汇,而是出现了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
读写模块:在模板与创作间寻找平衡
读写模块的十余种应用文曾让学生望而生畏。初期训练时,学生机械套用模板,导致内容空洞、语言生硬。一位学生在撰写“校园垃圾分类倡议书”时,罗列条款如流水账,马老师引导她结合学校食堂日均产生厨余垃圾的数据、宿舍区垃圾桶溢出的照片,将倡议转化为“让垃圾分类成为青春的勋章”的情感呼吁。当作品从“冷冰冰的公文”蜕变为“有温度的倡议”时,马老师忽然明白:应用文写作的本质,是让语言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束缚思维的枷锁。随后他尝试将“背模板”与“练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好模板的基础上写出更有深度的应用文。
综合模块:在即席发言中淬炼思维之火
综合模块的“即席发言”堪称赛场上的“无准备之战”。当视频播放结束,选手不仅要在2分钟内回答相关题目,还需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回应评委的追问。第一次模拟训练时,学生们面对“如何看待短视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的提问,紧张得语无伦次。马老师意识到,突破点不仅在于语言训练,更在于思维训练。
于是,他带领学生开始“思维闪电战”。在分析“00后整顿职场”现象时,学生提出“代际价值观差异需双向理解”的论点。他引导学生补充“企业需优化沟通机制”的解决方案,并模拟评委追问:“若你是管理者,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文关怀?”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们逐渐学会在高压下保持思维清晰,甚至能引用《论语》中的“君子和而不同”进行升华。
综合模块的双人协作形式,让赛场成为默契的试金石。两位选手需在观看若干段新闻视频后,分工完成内容概括、观点陈述、即席回答等任务。马老师意识到,协作不仅是语言配合,更是思维共振。在一次关于“预制菜进校园”的模拟赛中,一位学生因紧张抢话,此时搭档迅速用眼神示意,以“我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想补充……”的句式接续,成功化解危机。这种“互补式协作”训练,让学生间的默契配合和协作能力提高很多。
破茧时刻:赛场外的从容与成长
马老师记得带赛的70多个日夜,和学生一起经历了无数个晨读和深夜的复盘。一次模拟赛后,一位学生因失误红了眼眶,马老师陪她在操场走了三圈,告诉她:“错误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星光计划的意义,是让我们在攀登中看见自己的极限。”
如今,赛事已过,学生们将带着这份经历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而马老师深知,这场语言与思维的远征,永远没有终点。他说,他将继续以“星光”为引,“让语文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