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记者团:“快工”也能出细活
——记上海市第十届星光大赛数控综合应用技术赛项
发布时间:2023-04-17      来源:上海市星光之约记者团      作者: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 洪弋、王雯轩/文 赵丽君/指导

2023年4月9日,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实训中心里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综合应用技术赛项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0 工业技术学校指导教师团队与选手.jpg

本赛项共有来自8所中职校的48名选手同台竞技。与其他个人单项的赛项不同,本赛项的任务包含数控车、数控铣两大模块,要求小组内三名队员齐心协力在6小时的时间内完成模型小车零件加工。这不仅考验选手机床操作、加工工艺流程、零件尺寸精度控制,还需要对零件加工时间的合理分配,更考验三位选手的默契配合。

马虎不得的精细任务

在候考休息区,来自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毕向裕同学为我们讲解了数控车与数控铣的不同。数控铣加工是把工件夹到平口钳上,铣刀在一定的转速下对毛胚进行铣切,使用精加工的刀具把毛胚做成图纸上的尺寸。而车加工是刀具不动,工件以一定的转速旋转,进行加工。

小毕还分享了一件在备赛中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训练伊始,小毕由于不熟悉操作设备,不小心打碎了机器的防护玻璃,所幸当时机器还未启动,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从那件事之后,我就知道了,铣加工是个技术活,马虎不得。”

1-1 比赛选手1.jpg 1-2 比赛选手4.jpg 1-3 比赛原件.jpg

来自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周为苏老师介绍了这个赛项的难点——考题的复杂性。“这个项目对选手能力最大的提升是耐心”,选手在比赛中实际碰到的考题可能和训练的试题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对选手自主创新能力的考验,需要选手认真读题,操作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

本次比赛中,要求选手完成小车零件的加工、装配,需要选手通过电脑软件编程加工刀路,再去操作数控机床,利用数控铣刀切削材料,根据图纸要求控制尺寸精度,最后的加工成果需要能带动小车前进。零件之间环环相扣,一丝一毫的差错都有可能让小车无法前行。在最后的测试环节中,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小车装配成功,齿轮能顺利转动,但遗憾的是并未前进。

“快工”细作的限时任务

上海高级技工学校的马海涛老师讲述了他带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赛时紧凑。本次比赛限时6小时,而上一届星光大赛的这个赛项是2天共9个小时。这意味着此次比赛任务更重,时间更紧,节奏更快,更考验选手对时间的高效率运用。由于每个小组是三名成员,每名成员又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所以需要这三名成员有足够的默契和团队精神。同时,赛项涉及车加工和铣加工两门技术工种的任务,这意味着这个项目不仅仅考验选手对一门技术的掌握能力,更考验综合能力。

2-1 裁判团队.jpg  2-2 检验2.jpg

另外,本赛项的判分、检测工作也是快马加鞭地进行。此次执裁专家团队阵容豪华,8名裁判中有46届世赛数控车项目中国专家组组长;首届国赛精选数控车项目全国专家组长、裁判长,副裁判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在赛事检测环节中,赛项聘请了杭州中测科技有限公司专业测量团队,该团队是多项国赛、世赛的检测团队,确保了赛项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据悉,比赛当晚执裁专家就与企业测量团队一起加班加点完成了零件测量及判分工作。

以赛促教的传承任务

星光大赛自开展以来,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多届学生都踊跃参加,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因此也形成了一支“老带新”的竞赛团队。本次比赛的指导老师团队正是由此前的优秀选手组成。

作为曾经的星光大赛选手,董望老师除了“将自己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分享给选手”,在集训期间还细心观察选手的训练状态,如果遇到瓶颈,就用当时自己如何突破瓶颈的经验来启发选手,鼓励他们胆大心细地克服困难。

“选手在训练时的强度都很大,比赛的时间和周期也相对紧张,就会对选手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做不好,辜负了指导老师和团队对自己的期望”,周为苏也是指导老师之一,他会在集训休息时间对选手进行一个心理疏导,并让他们做到劳逸结合,尽量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董老师提到在集训过程中,“每位教练首先要各自带好自己的工种方向,其次要考虑团队之间的糅合。”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取长补短,不懈努力,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每一位带队老师和参赛选手的共同目标。

3-1 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职教装备科科长潘波参观巡视1.jpg 3-2 试题分发.jpg 3-3 工作学记.jpg

“星光点亮人生,技能成就未来”,星光大赛为学生们提供了提升技能和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指导老师们也将赛训成果转化运用到实训教学,以更好地服务学生。“练一技之长,筑工匠精神”,星光大赛因竞争而精彩,因努力而辉煌!